甘为他人做"嫁衣" "乐而忘忧"心底宽
新疆日报社 王定贵
(2009年11月8日)
获奖代表新疆日报社王定贵发言 高国全摄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在30多年新闻生涯里,我做了近20年"夜猫子"。有人说:"您辛苦了!"我回答:"我心不苦,命好苦";有人问:"您痛苦吗?"我回答:"痛苦但也快乐!"
谁都知道,上夜班阴阳颠倒,生物钟混乱,无名无利却又责任重大,特别是身体透支太大,亏欠家人太多。许多人躲都躲不及,而我却自找苦吃。为什么?在我脑海里有一些美好的回忆,请大家一同来分享:
--1988年至1991年,我奉命到驻外记者组当组长,分管全部驻外记者。
我们报社有一个叫朱必义的人,现在是高级记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6年前,他大学毕业只身来到新疆日报社当记者,主动要求到新疆最偏远的和田地区驻站采访。他感到新疆遍地充满神奇色彩,到处都有写不完的新闻。他整天不停地采呀写呀,每年能写出一二百篇稿件来。可是高产并不丰收,稿件刊用率不到30%。我觉得这个人很特别,也很可爱。我就和组里其他几个同事一起对他的稿子开展"抢救运动"。很快,他的一批特色稿件陆续见报了,《两分地里织锦绣》等稿件大获好评。一时间,编辑部各个版面的编辑都追着要朱必义的稿子。后来,他的许多作品诸如《少生一半就好了》、《废除一纸签证 敞开两扇大门》、《罗布齐亚镇村村飘红旗》等陆续在新疆和全国获得了新闻大奖。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新疆太需要朱必义这样的新闻人了,我愿意为他们做更多服务、更多的牺牲!?
在夜班工作中,我的最大收获是练就了报纸编辑的"点睛"术。我以为,一个有本事的报纸编辑,必须能为好的新闻作品"画龙点睛",要善于从主题思想、新闻价值、标题制作、体裁形式和版面语言诸多方面为作品"点睛"。对此,在编辑处理《达吾提·阿西木北京探亲记》这篇作品时感受更深。?
--那是2004年2月14日晚上,我在做值班总编。
刚上班不久,本报高级记者李杨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说是要发一条重要的独家新闻:温家宝总理接见达吾提·阿西木。这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霎时间,我脑海里闪现出当年"库尔班·土鲁木见到了毛主席"的画面。我满心欢愉,一边初读文稿,一边构思对这组稿件的处理设想。为保证这组新闻不出纰漏,我重点对文字稿进行了精雕细琢。全篇正文细改43处,在主标题中加上"北京"二字,又从字里行间提炼出120字新闻背景作新闻引题。还大胆创新,以图片为主,将达吾提·阿西木与温总理亲切拥抱时热泪盈眶的图片放在头题位置,旁边四栏放通讯文字稿,达到图文并重、相辅相成的效果。作品发表后,先后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2008年底纪念改革开放30年时,刊登该作品的新疆日报一版被列为全国报纸精品版面之一在北京展出。我为此感到欣慰!?
--今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全疆、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关注新疆主要新闻媒体的报道动向。
已经退居二线的我又披挂上阵做值班总编。7月13日下午,3名暴徒在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一清真寺干扰正常礼拜活动并举刀企图挟持信教群众未果后,又追杀信教群众和清真寺保安。民警鸣枪示警无效后,当场击毙2人、击伤1人。当晚和第二天,社会传言说是"武警开枪打死维吾尔族群众"。为粉碎谣言,以正视听,7月14日,本报记者追踪采写了《干扰正常礼拜活动 持刀追砍信教群众(主) 清真寺目击者讲述乌鲁木齐解放南路暴力事件经过(副)》的消息。稿件晚上12点以后才发到夜班,审读稿件后当即与总编辑商量,将此稿安排在第一要闻版刊发。稿件见报后,既辟了谣又震慑了不法分子,引导了舆论,效果很好。我为此感到高兴!?
我们新闻工作者终身都在为追求正义和求真务实而不停奋斗。为了社会的进步,我们自己首先要进步;为了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我们要多吃苦、多贡献!?
我将以这次获奖为起点,更好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更加自觉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